智慧城市建设,助力疫情防控
发布时间:2020/07/16

企业员工宅家“云”办公、在视频会议中“头脑风暴”,居民进小区、逛超市时出示健康码,医生借助5G和人工智能进行远程会诊、治疗…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多新变化,我们的城市也在变得更加“智慧”。

如今,5G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,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,催生了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,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。未来,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?

4月8日,“封城”76天的武汉重新开启离汉离鄂通道,当天一大早,不少旅客来到武汉火车站,他们戴着口罩、拿着湖北健康码“绿码”,陆续乘坐高铁前往全国各地。对于他们而言,“绿码”意味着复工“通行证”。今年以来,健康码、防疫地图、信息平台、智能测温筛查预警系统等在很多城市火了,成了抗击疫情的有力手段。
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说,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,与近年来我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。疫情发生以来,各地方政府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,发布本地疫情,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,提高了公众的防范能力。

汪玉凯表示,在智慧城市建设中,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基础,这在疫情期间派上了大用场。政府掌握大量公共数据,如人口数据库、地理信息数据库等;电信运营商通过手机实名制掌握大量数据;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市场服务、社会服务,也拥有海量数据。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,为疫情溯源、传播链条跟踪、群防群控提供了支撑。

“如果没有智慧城市建设,今天我们就不可能召开那么多视频会议,不可能有上千万企业在线办公,不可能有上亿学生在线上课。”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,疫情期间,政府打造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,互联网企业围绕城市的正常运行、百姓生活需求提供了大量智慧服务,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弹性,提高了城市的抗冲击能力。

当前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到底如何?有研究称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探索实践期,从2008年底“智慧城市”概念提出至2014年8月,各部门、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,相对分散和无序;第二阶段为规范调整期,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,国家层面成立了“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”,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,开始协同指导地方智慧城市建设;第三个阶段为战略攻坚期,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,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并上升为国家战略,重点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,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;第四个阶段为全面发展期,从党的十九大召开至今,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落地,建设成果逐步向区县和农村延伸。

专家表示,目前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。据统计,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、超过89%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。各省市在发布实施智慧城市总体行动计划的同时,不断推进“智慧教育”“智慧医疗”“智慧交通”等具体领域实践,探索适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路径。经过多年建设和创新发展,涌现出了一批“城市大脑”、互联网医院等创新应用,在部分领域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。

编辑:admin